認識失智症(段永章醫師)

2021-10-07

張奶奶從年輕就是精打細算的家庭主婦,個性溫順而待人和善,丈夫過世後便與兒子與媳婦同住,幫忙照顧孫子與打理家務,身體狀況大致良好,平時心情也很開朗。近半年來,家人發現張奶奶容易忘東忘西,經常因為忘了隨身的錢包、鑰匙放在哪裡而抱怨,甚至溫和的個性會開始懷疑東西被偷,發了好幾次脾氣;這陣子幫家人煮晚餐也會忘了放調味品,或是忘記已加過而重複加入調鹽巴,導致過去的好手藝現在卻不時出差錯。有一天上午,張奶奶自己散步出門到鄰近已逛了三十年的市場買菜,卻一直到傍晚兒子媳婦都下班時還沒回家,原來是張奶奶迷路忘了怎麼走回去,心急之下越走越遠,到晚上才有好心人將倒睡在公園椅子上的張奶奶送到警察局,然後通知家人。

家人將張奶奶帶到醫院尋求老年精神專科醫師的協助,經診療與檢查後,醫師告訴張奶奶的家人,她已罹患了失智症。

台灣已進入高齡化社會,65歲以上老人佔總人口達到12,根據衛生福利部調查,65歲以上老年人口中,罹患失智症佔8.09%,換算起來台灣每100人就有一人是失智症患者。而隨者平均壽命延長與老年人口持續增加,台灣罹患失智症人口仍將繼續攀升。

失智症主要發生於老年人,但患者經常被人誤解為老番顛、老頑固,人老了就是這樣,而忽略了失智症是一種病症需要接受治療。失智症主要的特徵是記憶力減退,尤其是近期記憶的障礙,患者常會忘了隨手的東西放到那裏,或是忘了自己已經用過餐而重複進食。憂鬱症或是正常老化也會記憶減退,但事後可以想起來,失智症的記憶減退則無法想起,完全忘記,到後來甚至連原本熟悉的家人也會認不得。

除了記憶障礙,失智症也會影響言語能力、數字計算能力、判斷力、空間感、抽象思考推理、注意力,也可能出現幻覺或是妄想症狀,常會認為金錢物品被偷,易伴隨易怒、憂鬱、焦慮等情緒,甚至有不恰當言語、行為的發生,跟過去判若兩人,進而導致生活自理與人際關係的障礙。

失智症是可以預防的,研究發現規律運動、地中海飲食、參與社交活動、多進行動腦活動,同時避免抽菸、肥胖、憂鬱症、中風、頭部外傷等,可以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。

張奶奶在醫院被診斷出失智症後,開始接受藥物治療。目前治療失智症的藥物可以減緩記憶的持續退化,但並不會讓記憶力恢復。當患者出現失眠、情緒易怒或憂鬱焦慮、幻覺、妄想,也需要接受症狀治療的藥物。此外,也有非藥物治療方式,例如懷舊治療。

失智症患者因為自我照顧能力逐漸退化,通常需要接受長期照護,對於家屬是一項極大的負擔。有不少照顧失智症患者的家屬,因為身心壓力而導致憂鬱症,就是因為沒有充分認識失智症並及早做好照顧失智症家人的準備。目前政府有針對失智老人的福利政策,同時民間也逐漸有照護失智長者的優良機構,都是家屬可以運用的資源。

 

作者:段永章醫師

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專科醫師、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推薦失智症診療醫師

回前頁